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中方将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合作
从主要收入项目来看,10月份,国内增值税4882亿元,同比增长75.6%。
要深入重点行业开展政策辅导,帮助企业用好用足增值税抵扣机制。在下一步安排对地方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类财力补助时,将统筹兼顾东中西部实际情况,妥善解决困难地区财力缺口,逐步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
自今年5月试点全面推开以来,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新增试点的金融、建筑、房地产和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减税额呈逐月放大趋势,到10月底累计减税965亿元,新增加53万纳税户,26个细分行业全部实现了总体税负只减不增的预定目标按照唐山市要求,将现场拆除国丰生产厂区北区,距离北区4公里的南区也会在2020年完成搬迁。一周内三次派出调查组,这种高压调查的背后是坚决落实去产能的决心。站在高炉旁,安丰公司所在地河北省昌黎县有关负责人心情沉重地说:尽管我们发现后及时进行了处理,但已经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据河北省发改委介绍,截至10月底,全省已拆除封停高炉29座、转炉21座,压减炼铁产能1589万吨、炼钢产能1405万吨。
国务院调查组近日赴河北调查违规新增钢铁产能问题。26日国务院调查组在唐山继续了解去产能情况。一方面加强制度前端的有效供给,在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将适宜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
《意见》的出台,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增加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消费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并据此组织开展认证,切实改进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利于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中增加获得感。《意见》全面确立了绿色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属性。《意见》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
此外,重点任务的提出还有利于构建完整制度链条。为确保贯彻及绿色产品体系任务有效落实,《意见》提出4项重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二是健全绿色产品体系配套政策,三是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
薄昱民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标准与认证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意见》全面确立了绿色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属性。将标准、认证与绿色发展理念有效衔接,将更有利于形成绿色发展的市场引导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为确保贯彻及绿色产品体系任务有效落实,《意见》提出4项重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二是健全绿色产品体系配套政策,三是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
此外,重点任务的提出还有利于构建完整制度链条。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意见》的出台,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增加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业内专家认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支撑。
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消费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并据此组织开展认证,切实改进产品质量,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有利于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改革中增加获得感。《意见》明确提出7项重点任务: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
另一方面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和认证实施效果的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强化全过程信息采集和公开的要求,提出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认证实施机构对检测认证结果的连带责任的基本要求。薄昱民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标准与认证的作用日益凸显,并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
国家认监委总工程师薄昱民在国家质检总局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重点任务的提出可确保共享改革红利。一方面加强制度前端的有效供给,在对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评估的基础上,适时将适宜标准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目录》自1995年首次颁布以来,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已修订6次。对于原限制类中的大型主题公园建设、经营,小电网范围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机组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原禁止类中的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中药材加工,象牙雕刻,虎骨加工,大电网范围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教育机构,高尔夫球场、别墅建设,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项目,博彩业(含赌博类跑马场),色情业等11条措施,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目录》修订稿不再列示。此次修订拟在去年大幅度开放的基础上,将2015年版《目录》中的93条限制性措施减少到62条。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7日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将鼓励类有股比要求的条目以及限制类、禁止类整合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即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列明限制性措施。
根据修订稿,服务业拟重点放开公路旅客运输、外轮理货、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等领域,制造业拟重点放开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食用油脂、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采矿业拟重点放开非常规油气、贵金属、锂矿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日前会同有关部门对2015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目录》修订稿。
此次修订保持鼓励类政策稳定,继续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使用《目录》自1995年首次颁布以来,根据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已修订6次。
根据修订稿,服务业拟重点放开公路旅客运输、外轮理货、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等领域,制造业拟重点放开轨道交通设备、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摩托车、食用油脂、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生产制造领域准入限制,采矿业拟重点放开非常规油气、贵金属、锂矿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此次修订保持鼓励类政策稳定,继续鼓励外资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使用。
对于原限制类中的大型主题公园建设、经营,小电网范围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机组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原禁止类中的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国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中药材加工,象牙雕刻,虎骨加工,大电网范围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2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教育机构,高尔夫球场、别墅建设,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项目,博彩业(含赌博类跑马场),色情业等11条措施,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目录》修订稿不再列示。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7日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将鼓励类有股比要求的条目以及限制类、禁止类整合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即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统一列明限制性措施。此次修订拟在去年大幅度开放的基础上,将2015年版《目录》中的93条限制性措施减少到62条。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日前会同有关部门对2015年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目录》修订稿
四是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意见》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
三是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依据标准清单中的标准实施绿色产品认证,避免重复评价。五是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推进绿色产品信用体系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绿色产品监管方式,建立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公开接受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
七是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积极应对国外绿色壁垒。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
一是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部际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相关政策措施。四是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一是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学确定绿色产品评价关键阶段、关键指标,建立相应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六是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绿色产品专业服务机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信息平台。
《意见》明确了7个方面重点任务。二是健全绿色产品体系配套政策,加强重要标准研制,建立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推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意见》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坚持统筹兼顾、市场导向、继承创新、共建共享、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三是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推动绿色产品发展。
二是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职能作用,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作出部署